想起了我们在大学里曾经深爱的几部文学作品,《穆斯林的葬礼》、《平凡的世界》、《尘埃落定》、《白鹿原》,在这些小说里,我们确曾感受过,有一种力量叫做精神,我们的记忆里永远有一个如诗般美好的女孩叫“新月”,她是现代版的林黛玉,那么美,那么纯洁,那么让人心碎地离开这个令人感到无奈的世界,用生命诠释了“清纯”的全部内涵。《平凡的世界》里的孙少平,成了我在大学里的精神支撑,我一直在用他激励自己,贫穷和生于农村的共同背景让我们隔着书本惺惺相惜,我叮嘱自己,你会成功的,只是道路有些艰难曲折,你会脱胎换骨的,只是过程有些坎坷漫长。《尘埃落定》与《白鹿原》都是史诗般厚重的作品,读这样的文章,会让人从民族的厚重与苍凉里暂时忘记自己的小,让人跟随着作者的如椽大笔去荡气回肠,慷慨顿挫。
那些作品多好啊!如果没有那些书给我的精神营养,我真的不知道我能不能走到今天。可是现在的孩子,他们不谈论这个了,他们讲的是漫画,搞笑,他们甚至讲“有钱,前途一片光明”,还有极端一点的,说“我认为淑女才庸俗”......前几天看见一篇杂文,题目为“社会在叫春,让孩子怎能不呻吟”,我看了觉得心里犯堵,就不去看了。
说真的,我忧伤。我并非不关心人类,而是我一关心人类我就伤感悲观绝望,所以我变得特别关心自己,关心自然,想让自己有一颗有点纯净的灵魂。我的这个想法,实在是与我阅读过的作品有关,阅读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,阅读会把一些真善美种在你的心里,她们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了,你想拔都拔不掉的。
阅读,多美好的精神活动啊!可是,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带着孩子们去好好阅读呢?难道,我们的社会家长不愿意孩子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吗?可能是的,因为“厚黑学”正在无比嚣张地抢占市场,唉,有个名词叫“清纯”,她似乎曾经到尘世来过。
评论